top of page
搜尋

為什麼孩子漸漸討厭學琴?

  • 作家相片: Jessie
    Jessie
  • 2018年5月31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學音樂、彈鋼琴,是件開心幸福的事情,

但為什麼有許多孩子越學越痛苦、越學越想放棄呢?

而且這樣的痛苦不但表現在孩子臉上,更延伸到了家長身上,

為了學琴而破壞親子關係,豈不是非常辛苦的事?!

完全和一開始學習的動機背道而馳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長久的觀察,發現孩子會有這樣的情況大多來自以下幾點:


1. 看譜障礙

樂譜記載的資訊對於孩子而言,是非常複雜的。不但要看五條線上的音,同時還要辨認節奏,若是學習鋼琴,則還需要同時看兩行譜,

考驗的不僅是眼力、腦力更需要肢體協調。因此,許多初學的孩子在強硬且快速的教學底下,經常是靠著聽力、記憶手型位置在練琴,

如此雖然可以應付初級的作業,但等到越彈越難,就無法靠記憶與聽力。當孩子彈到一定程度,卻漸漸地無法彈琴了,

不只老師、家長開始著急,孩子自己更著急,因為他發現他根本不會彈,或者其實根本不會看譜,這時就會容易造成孩子放棄學習。


2. 不知道為何而彈?

基本練習很重要,但往往曲子並非那麼好聽,或者當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練這些基本練習時,

僅是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反覆練習,容易造成孩子失去耐心,並且越彈越枯燥。

其實基本練習是可以有趣又好玩的,只是看老師是否能根據這些,做些變化,讓孩子知道,自己為什麼要彈這個。


3. 沒有養成規律性的練琴習慣

練琴,是需要靠家長陪伴,慢慢養成練琴的習慣。要小孩一開始就主動練琴,其實是有些困難的,如同他們若說到要寫作業,也經常是需要家長督促和給予一些動力,使孩子完成作業。然而,若沒有養成練琴的習慣,每週面對老師,面對鋼琴,會有些陌生,那進度也就相對的緩慢。因此除了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製造練琴的誘因,也需要家長鼓勵孩子練琴、甚至陪著孩子一起,一起彈琴的感覺,也非常溫馨不是嗎?

當練琴習慣養成了,孩子也會慢慢在每週的進步中獲得自信,並漸漸能獨立自主的去練習,這時,爸媽就可以在一旁靜靜欣賞這美麗的畫面了。


4. 教材與教法單一無趣缺乏變化,對音樂的認識僅侷限在「彈奏」上

這是我最害怕的一點。許多孩子放棄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們總是「一直在彈」,

但其實音樂是變化萬千、多彩多姿的世界。從聲音的探索、聽力感受的開發,

音樂家的成長、每首曲子背後的創作故事、樂器的認識與製作或者不同國家、不同文化的音樂種類…等等,這些都應該是音樂課的內容,而非只是「一直彈」。在學習彈奏的同時給予孩子更多的音樂知識,讓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更寬廣,上起課來,也會更有趣好玩,好像是一個永遠探索不完的音樂樂園。



多元化的學習,激發孩子的創造力;

統感式的學習,深耕孩子的感受力;

趣味化的學習,培養孩子的想像力;

漸進式的學習,打造孩子的堅強實力。

用音樂,使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